查看原文
其他

“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:竺可桢与浙江大学人文传统”展览正式启幕

浙大文科 2022-06-09

全面抗战前后,浙江大学是如何成为近代科学时代人文主义的重镇,并享有“东方剑桥”美誉的?“求是”校训从何而来?竺可桢校长如何理解科学与人文?一场展览,给你答案!

2022年4月至5月,浙江大学建校125周年之际,“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:竺可桢与浙江大学人文传统”展览正式启幕。


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:

竺可桢与浙江大学人文传统



地点: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馆一楼展厅
时间:2022年4月至5月

主办: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、图书馆、历史学院(筹)

协办:档案馆

该展览由“求是学脉”“竺可桢的大学教育理念”“求是精神与沟通文质”“科学时代人文主义的重镇”四个板块组成,展示了竺可桢校长时期浙江大学的人文学脉,揭示了近代学术流变的多元面貌,为平衡科学与人文、通才与专家提供了切实、有效的思想资源。

晚清民初,学制转承,新式教育侧重培育治事和办事之才,为国家社会转型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术支撑,而被分科之学所肢解的中学系统逐渐丧失维系道德伦理的功能。如何沟通科学与人文,在德性之学与政教体系、社会秩序之间建构能动关联可谓近代中西新旧之争的关键议题。中体西用与科学救国成为近代学人平衡民族本位与外来文化,以期会通中西,重建价值标准,振兴民族的重要思潮。

竺可桢题辞:为民先锋


竺可桢历来主张自然与人文、精神与物质、民族主义与世界和平的融会贯通,认为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的见解有其局限,科学救国思想若流于物质主义同样错误。培养科学的环境是科学精神,科学精神就是“只问是非,不计利害”“只求真理,不管个人的利害,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,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”,这是中国学术进步与政治改良的基础。

思想与时代第一期

(竺可桢:《科学之方法与精神》)


1936年,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后,改革教育理念,调整浙江大学学科结构与人员组成,转变学术风气,提出以“求是”为校训。“求是”校训贯通科学方法、德性修养、民族文化精神与建国宏规等层面,其理论内核逐步得到纯化和升华,实用功能不断得到提升,指导与见证了浙江大学发展。

竺可桢:《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》


执掌浙江大学的十三年间,竺可桢主张摈弃门户,以实事求是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为基础,倡导“科学人文化”的理念,平衡科学与人文,努力融和西方现代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,谋求中西文化的统一,从事真正的文化创造,浙江大学成为坚守科学时代人文主义的典范

展柜图:思想与时代


展柜图:中国史纲


竺可桢倡导的“求是精神”早已被一代代浙大人奉为圭臬、传承弘扬,激励着浙大师生在追求科学与真理的道路上孜孜以求、开拓创新。这场展览回望竺可桢与浙江大学人文传统,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中萃取思想精华,锤炼时代价值,发挥思想库功能,让全球性的思想文化在大学碰撞出火花


来源:转载自“浙大历史学院”微信公众号,本文略有删改。

编辑:寿容儿

责编:王雪

往期推荐


黄先海、宋学印提出的“赋能型政府”理论引起学界与理论界重要反响

2021-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公布,浙大单位上榜!

关注 | 哪些浙大文科领域学者入选Elsevier 2021“中国高被引学者”榜单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